云峰寺庙会:民俗盛宴恭迎八方客
日期:2014/9/4 点击:2266 |
小 中 大 |
打印 关闭
7月26日,荥经县极富盛名的观音庙会,又将在千年名刹云峰寺(又名太湖寺),拉开热闹欢快的一幕。这一消息,在当地人乃至成都市民中奔走相告。庙会又称“庙市”或“节场”,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。在荥经县,这一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热烈追捧。
荥经云峰寺,延续千年的历史传奇(下)
今年4月20日8时02分,四川芦山发生7.0级强烈地震,距震中仅40余公里的荥经也突然间地动山摇,荥经人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。由于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,云峰寺和县内诸多景点均受到很好的保护。有关资料表明,这次抗震救灾地区的29个宗教场所中,荥经云峰寺是受损最轻、保护得最好的一处千年名刹。据不完全统计,地震后来云峰寺参观的成都游客至少有1.2万人次。
云峰寺大庙会 荥经传统的民俗盛会
在荥经,一年一度的大庙会,无疑是当地最为热闹的民俗文化节日。这一民间文化盛会,迄今已沿袭了近千年的历史。7月15日,我们再次来到荥经县采访。据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陶雄辉介绍,大庙会期间,云峰寺到处洋溢着一派繁盛欢乐的氛围,尤其是,以位于荥经县青龙乡柏香村的红岩桥为起点,直至云峰寺山门,满眼尽是摩肩接踵前来赶庙会的人们。
一位叫臧光阳的成都摄影师,这样记述了他去年夏天来云峰寺参观大庙会的情景:“挑着担子的西昌货郎挑出了丰富的民间年货,吆喝着一路走来;雅安来的三轮车夫,拉着身穿旗袍的富家小姐穿梭在山路;活泼可爱的石棉小妹妹,扎着冲天的羊角辫,抱着荥经砂锅大声叫卖;调皮捣蛋的当地小男孩啃着荥经有名的棒棒鸡肆意穿梭;雍容华贵的贵妇捧着‘荥经边茶’姗姗走来……动与静,单调与华丽,强烈的对比,勾勒出这个川西小镇从往昔到今朝的民俗传统。”
家住荥经县青龙乡柏香村赵红霞说,他们售卖的椒盐饼、豌豆凉粉等小吃多为具有荥经地方特色的食品,因此吸引了不少前来赶庙会的游客。“去年,我摆的椒盐饼、豌豆凉粉生意好极了,仅仅从上午8点至下午1点,销售毛收入就达到2800元,比平时好了多少倍。”
另外,位于云峰寺附近的石家休闲山庄和廉政农家乐,都是休闲食宿的好地方,清幽巍峨的马耳山下,这些农家乐古色古香的装饰风格和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,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。
千年西蜀名刹 历史的禅味扑面而来
当然,云峰寺的名气,远远不只是通过大庙会来传播的,今天,无论是荥经人,还是附近的雅安人甚至成都来的游客,说起云峰寺都赞不绝口。
那天,我们顺着国道108线过麂子岗进入荥经县,在青龙乡境内的红岩桥处,见一巨大牌坊,上书“西蜀名刹”。这便是荥经颇富盛名的千年古刹云峰寺。
俗话说“天下名山僧占多”,指的是中国寺院多,且都建在名山胜景之上。云峰寺也不例外,它坐落于荥经城南十里处的青龙乡柏香村,位于马耳山山麓的低洼地带,马耳山的地脉就汇集于此,从那里延伸出来的两条细长山脉,从云峰寺的两侧拱卫而下,左为青龙坡,右名白虎岗,前朱雀,后玄武。磨房沟和楠木树沟沿着两翼逶迤而下,在寺前汇合成观音沟,恰好将庙基“地脉”锁住,形成“洞天福地”的灵秀地势。
云峰寺最大的特征,是以桢楠为主的古树林,据说这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古桢楠林了,其中以分别列于天王殿石梯两侧的两株尤为壮观。
荥经县民俗文化学者李德祥告诉我们,这两棵树一株高31米,一株高36米。他讲了个故事,元末明初,云南省鸡足山有一云游僧前往峨眉山朝圣,途经太湖寺小住,便栽下几百株桢楠,当云游僧从峨眉山返回时,见所植幼树生机盎然,一片葱茏,自觉有缘,遂留下四处化缘,重建了寺庙。
巍峨藏经古阁 兼容儒佛道传统文化
云峰寺,作为先秦严道古城著名的辟支佛道场,兼容“儒、佛、道”三种传统文化,它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,可谓遐迩闻名。这一点,我们从寺内藏经阁可以感触到。
走过亭台楼阁,位于最高处的藏经阁矗立在我们眼前。
据了解,藏经阁高约30米,明代建筑,飞檐雕梁,画栋花墩,具有典型的古代庙宇建筑特征。步入藏经阁,鲜花盆景掩映之中,一个小巧精致的天井透下白昼的光亮,恍惚间似乎可以触摸到时间流逝的波澜。按李德祥的说法,一座保存了几百年的30多米高的藏经阁,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道教、佛教和中国儒家文化的多重内涵,有容乃大,既妙趣横生,也让众生各取所需,真不多见。《荥经县志》记载藏经阁遐迩闻名,门前车水马龙,游客、香客络绎不绝。
如今,藏经阁的基本面貌没变,不过原来的木雕格子窗变成了现代仿古木窗,原来长满荒草的院坝内,生长着五六棵碗口粗的树木。这样的场景,得益于荥经人对它们的精心保护。
另外,穿过云峰寺高大的山门,楠木树沟上的澄心岩下,曾经有一桥叫“仙缘桥”。据李德祥先生讲,此桥早已被毁,现在只能从一些文献上读到它的味道,所幸在孙明经先生的《1939走进西康》里尚有它清晰的倩影。桥已不复存在,但桥牌坊上一副对联却口传书载至今,被人称颂,联为:“前度勾留,借一片闲云,每到斜阳倚树;此间小憩,听半湾流水,何殊清夜闻钟。”
此联一说为清朝同治时雅洲知府黄云鹄所题。当时荥经属黄知府辖地,必有巡历。“工诗文、善书法,好风雅”的黄云鹄,在这禅音环绕的山水灵秀之地欣然命笔,也是极有可能的。另一说为荥经人黄似懒所题,他是道光时的举人,此牌坊也建于同时,黄又长期住在寺里读书,有可能为他所题。
明代开善寺 瓦屋进山路线第一朝拜地
在云峰寺内徜徉,可以感觉历史的味道。这座一千两百余年前兴建的庙宇,经历了千年辗转的苍茫。唐朝中期,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韦皋西抗吐蕃,为方便运送军粮,韦皋便扩展青衣江航运,修通乐雅水道,并于水道沿线兴建庙宇二十余座,祈求保佑水道畅通。这些庙宇,也就构成了闻名遐迩的“辟支道场”。云峰寺,就是“辟支道场”现存最大最完好的庙宇之一。
说到“辟支道场”,不得不提到位于严道镇的另一座寺庙,这就是明开善寺。开善寺系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建于明成化十七年(1481年),其历史悠久,规模宏大,保存完整,具有很高的历史、科学、艺术价值。
开善寺背靠四平山,东北向,乃是荥经名山——瓦屋山之山门,古名开善禅寺,简称开善寺,又易名为山门寺,人们又叫它开山寺,是瓦屋山辟支佛道场系列庙宇之一,佛教圣地进山的第一寺院。今天的开善寺,与四合院结构的荥经县博物馆仅一墙之隔。
据荥经县博物馆馆长高俊刚介绍,开善寺与4公里外的云峰寺遥相呼应,这是瓦屋进山路线上香客们第一朝拜地,也是全国唯一的辟支佛道场的起香殿,寺名“开善”即“从此归佛行善”之意。
我们在现场看到,开善寺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,但其建筑依然古朴典雅,现仅存的正殿呈正方形,面阔、进深各三间,均约14.5米,是典型的明代大木结构建筑。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,八架椽屋用四柱,前后檐和山墙面均施斗拱,式样复杂,做工精细,前檐阑额上精雕刻有双凤朝阳、二龙戏珠等图案,庄重,气派。
古今商贾过往 留下南方丝绸之路重镇
16日下午,在荥经县博物馆馆长高俊刚的带领下,我们在博物馆二楼的展厅看到,近年来,从严道镇遗址附近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珍贵文物,这有力地佐证了这里曾作为古代蜀国边陲重镇、商贸集散地,南方丝绸之路之地,曾显现出一派商贾云集、繁荣兴旺的景象。有趣的是,一幅挖掘出的战国时期图腾文字上,甚至出现了清晰的“成都”字样,据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有关“成都”的称谓。
在众多出土的文物图文资料中,我们还看到一大批造型各异的生活陶器,这些生活陶器,从制作原料、制作方法、火候特征、造型风格、生活用途等都与现今荥经砂器极其相似。
“从这些出土文物陶器进行考古分析,当时运输条件局限,不可能从中原、远处运输来大批型制粗糙的简单生活用品。当时古城坪为严道治所,人丁兴旺,需要的大批生活用具就只能有一个途径——就地取材,就地制造。可以推断,荥经砂器的制作历史应该有两千多年了。”高俊刚说。